首页 经济周期文章正文

贸易战阴霾:A股防御中寻机,掘金自主科技与内需潜力

经济周期 2025年05月01日 15:37 26 author

贸易战僵局下的市场:防御与远见并存

市场当前就如同深陷泥潭,进退维谷,多空双方都缺乏破局的决心和力量。前期关税风波引发的恐慌情绪虽已逐渐平复,A股也勉强收复了部分失地,但谨慎情绪依旧像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霾笼罩着市场。高股息板块的受宠,不过是资金在不确定性面前的一种无奈自保。然而,作为理性的投资者,我们不能只着眼于眼前的苟且,更要放眼于未来的星辰大海。

短暂的平静:暴风雨后的喘息?

4月初那场由关税冲击引发的市场剧震,相信很多人还记忆犹新。全球金融市场哀鸿遍野,A股也未能幸免。短暂的平静,并不意味着风险已经解除,更像是暴风雨间歇时短暂的喘息。投资者们不再盲目恐慌,而是开始冷静下来,试图评估这场关税战的后续影响,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。这种冷静,是理性的回归,但同时也预示着更大的风暴可能还在酝酿之中。

关税大棒:美国抡起的自伤之锤

美国政府滥用关税手段,对全球经济造成的负面冲击已是无法避免的。但冲击究竟有多大?持续时间有多长?目前仍然充满变数。中信证券的观点颇具代表性:在僵持阶段,比拼的是中美两国的经济韧性,而中国在政策选项、回旋空间和抗压能力上,都更胜一筹。A股作为“贸易战”中提振信心的关键一环,国家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决心不容置疑。但不得不说,这种论调多少带有些自我安慰的意味。信心固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有效的应对策略。

从4月初以来的全球金融市场表现来看,美国遭遇股、汇、债“三杀”,而A股则相对抗跌。在美元指数大幅贬值的情况下,人民币也保持了相对稳定。这似乎印证了“美国滥施关税政策最终只能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”的论断。然而,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,这种“抗跌”并不代表A股已经具备了完全免疫关税冲击的能力。更准确地说,这可能只是因为A股市场长期以来积重难返,已经跌无可跌了!与其说是“抗跌”,不如说是“躺平”。

短期防御策略:高股息的无奈选择

在当前“贸易战”陷入僵持的背景下,未来局势的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。这种僵持状态很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,甚至演变成一场持久战。因此,短期内采取防御性策略,似乎成了多数投资者的共识。然而,这种选择背后,更多的是一种无奈。

成交量萎缩:谨慎情绪的真实写照

尽管A股勉强收复了4月7日的跳空缺口,但市场情绪仍然偏向谨慎。最直接的体现,就是成交量的明显萎缩。两市成交额已经缩减至1万亿元附近,与前期动辄超过1.5万亿元的成交量相比,几乎是腰斩。这表明,投资者参与市场的意愿明显降低,观望情绪浓厚。资金不愿进场,或者说,不敢进场,这无疑是对市场前景投下了一张不信任票。

防御板块走强:资金的避险本能

近期表现较好的板块,主要集中在食品饮料、银行和公用事业等领域。这些板块的共同特点是:与出口关联度较低,受贸易战的直接冲击较小;股息率相对较高,能够提供一定的安全垫。资金涌入这些板块,反映的是投资者强烈的避险需求。然而,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,这些防御性板块的上涨,并非出于对公司基本面的乐观预期,而是纯粹的“抱团取暖”。一旦市场情绪有所好转,资金很可能会迅速撤离,这些板块也将面临回调的风险。

中期布局:在迷雾中寻找方向

关税的阴影挥之不去,短期内的防御策略或许能保一时平安,但长期来看,投资者必须在迷雾中寻找新的方向,提前布局。中信证券提出了三大趋势,看似充满希望,实则也暗藏玄机。

科技自主可控:破局的关键

中国科技自主可控的重要性毋庸置疑,尤其是在美国不断收紧技术封锁的背景下。然而,自主可控并非一蹴而就,需要长期的投入和积累。先进制程、国产算力、模拟芯片、医疗设备及科研仪器等领域固然充满潜力,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。技术突破需要时间,市场认可需要过程,政策支持更需要精准到位,避免出现“一哄而上”、“重复建设”的局面。更要警惕某些企业借“自主可控”之名,行“圈钱”、“割韭菜”之实。

欧洲需求:不确定性中的新机遇

欧洲在国防、基建、能源和工业等领域的需求增加,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,无疑是一个潜在的机遇。然而,欧洲市场并非一片坦途。文化差异、技术标准、贸易壁垒等都是中国企业需要克服的障碍。更重要的是,欧洲各国对中国企业的态度并不一致,地缘政治风险也需要高度关注。盲目乐观,可能会付出惨痛的代价。

非美市场: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

中国与非美市场的贸易和技术合作加强,这是多元化战略的必然选择。然而,非美市场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,政治经济环境也相对复杂。过度依赖非美市场,可能会面临新的风险。因此,在拓展非美市场的同时,也要保持警惕,做好风险评估和应对预案。

中国经济的韧性:底气何在?

尽管短期市场乌云密布,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仍然稳固,这是应对外部冲击的根本保障。然而,我们不能过于乐观,更不能盲目自信,需要对中国经济的优势和劣势有清醒的认识。

周期错位:东升西降的结构性优势

中美经济正处于不同的周期阶段,“东升西降”的趋势似乎为中国经济抵御关税冲击提供了结构性优势。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,一系列增量政策的落地见效,使得中国GDP实现了较为稳定的增长。但我们也要看到,这种“东升”并非一帆风顺,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,例如结构性问题、技术瓶颈等等。而美国的“西降”也并非一蹶不振,其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仍然不容小觑。因此,我们不能盲目乐观,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。

内需市场:消费升级的巨大潜力

中国国内市场规模巨大,人均GDP超过1.3万美元,正处于消费升级的关键阶段。这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增长潜力。然而,我们也要看到,消费升级并非一蹴而就,需要收入水平的提高、消费环境的改善、消费信心的提振等等。同时,也要警惕消费泡沫的出现,避免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。

出口多元化:摆脱依赖的必然选择

中国积极开拓国际市场,构建贸易多元化格局,成效显著。对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出口增长迅速,降低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。然而,出口多元化并非万能药,仍然面临着地缘政治风险、贸易摩擦等挑战。因此,在拓展多元化市场的同时,也要加强风险管理,做好应对预案。

政策空间:应对挑战的底牌

面对外部挑战,中国拥有应对经验和充足的政策空间,这是应对风险的底气所在。但政策并非万能,如何精准施策,避免“大水漫灌”,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。

财政政策:未雨绸缪,空间尚足

中国的财政赤字率和政府负债率相对较低,这意味着财政政策仍有较大的操作空间。但我们也应该看到,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日益突出,财政支出结构也存在不合理之处。因此,财政政策的发力,需要更加精准,更加注重结构性调整,避免加剧地方债务风险。

美国财政困境:寅吃卯粮的恶果

与中国相比,美国的财政赤字常年处于超高水平,政府债务规模巨大,财政政策空间捉襟见肘。这无疑是美国经济的一大隐患。然而,我们也不能幸灾乐祸,美国财政困境可能会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,中国也难以独善其身。

前瞻性布局:政策红利下的投资机会

从长远来看,A股的估值仍然较低,这为投资者提供了布局未来的机会。房地产板块近期的走强,可能预示着政策放松的预期。但投资者也需要保持理性,警惕政策炒作,避免盲目跟风。真正的投资机会,来自于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,以及对公司基本面的深入研究。

标签: 以太坊 DeFi NFT 元宇宙 Web3

发表评论

Blockchain Insights DailyCopyright Your WebSite.Some Rights Reserved. 备案号:川ICP备6454816号 Z-BlogPHP强力驱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