突发!医药界惊天巨变,下一个财富风口已现!
医药行业展望
医药行业正迎来多重变革机遇。政策层面,国家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,价格形成机制有望进一步完善。市场层面,减重药物市场潜力巨大,国产新药研发崭露头角,为全球合作带来更多可能。技术层面,细胞治疗、基因测序和AI医疗等领域不断突破,驱动行业创新发展。外部环境方面,CRO行业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,AI技术的赋能有望提升其竞争力。总体而言,医药行业正朝着创新驱动、国产替代、AI赋能的方向发展。
核心观点
医药行业多个关键领域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,以下是对六大核心观点的详细解读:
1. 创新药政策支持力度加大,价格机制细则有望落地
2023年和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均强调支持创新药发展,而2024年更提出了具体措施,包括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制定创新药目录。自2024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发布《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》以来,各部门积极征求医药产业和各界意见。预计2025年,医保等多部门有望推出支持药品创新高质量发展的细则,并在定价方面给予创新药更大的市场自由度。在支付方面,2024年医保已发布医保和商保协同策略,丙类目录预计2025年制定落地第一版,多元化支付体系正在构建。根据中再保险等机构的估算,2024年创新药械医保支付比例为44%,个人现金支付比例为49%,商业健康保险支付比例为7.7%,预计到2035年,商业健康保险对创新药械的支付占比将达到44%,成为临床价值高、处于销售生命初期、研发成本尚未完全回收的创新药械的主要支付方。
2. 减重市场:国产新药崭露头角,关注海外授权机遇
诺和诺德和礼来公司发布的2024年数据显示,诺和诺德的核心产品司美格鲁肽(Ozempic+Rybelsus+Wegovy)合计销售额达2018.49亿丹麦克朗(约合279.42亿美元),预计2025年将超过K药成为全球药王。礼来的替尔帕肽降糖版(Mounjaro)销售额增长至115.4亿美元,同比增长124%,减重版Zepbound销售额为49.26亿美元。尽管替尔帕肽的销售规模不及司美格鲁肽,但凭借更佳的减重效果,减重版替尔帕肽正快速追赶,且礼来在小分子和三靶点GLP-1药物研发方面也领先于诺和诺德。
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更多跨国药企(MNC)加码布局。2025年3月3日,艾伯维宣布引进丹麦生物技术公司Gubra的Amylin类似物GUB014295,预付款为3.5亿美元,里程碑金额为18.75亿美元,以及一定比例的销售分成。阿斯利康和安进也在持续推进其GLP-1药物的临床试验。中国创新药企业也积极参与到减重和降糖领域的研发中,差异化的研发思路为全球合作创造了更多可能。2月19日,歌礼制药发布小分子口服GLP-1R激动剂ASC30美国Ib期多剂量递增研究的前两个队列的积极中期结果,显示每日一次服用ASC30口服片治疗28天后,肥胖症患者体重相对基线平均下降6.3%。预计3月底将发布高剂量数据,进一步验证其减重效果。
3. 细胞治疗:通用型CAR-T与实体瘤治疗取得进展
根据医药魔方、强生与吉利德的年报数据,2024年全球CAR-T细胞疗法销售额约为45.32亿美元,其中传奇生物与强生合作的Carvykti(西达基奥仑赛)达到9.63亿美元,表明中国企业已在全球CAR-T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。目前国内市场已获批上市3款国产CAR-T产品。由于自体CAR-T高昂的生产成本,目前尚未纳入医保,仅靠商业保险难以覆盖有效治疗人群。异体CAR-T的技术突破,未来制备成本的大幅降低,为纳入医保创造了可能。
2025年2月14日,Allogene Therapeutics公布了其在研CAR-T疗法在复发/难治性(R/R)大B细胞淋巴瘤(LBCL)患者中的1期ALPHA和ALPHA2试验数据,显示其总缓解率(ORR)和完全缓解(CR)率与已获批的自体CD19靶向CAR-T疗法用于治疗曾接受过两线或以上系统治疗的R/R LBCL患者的结果一致。
国内通用型CAR-T已有企业申报IND。2025年1月23日,博生吉医药集团开发的基于Vδ1T细胞的靶向CD19的现货通用型嵌合抗原受体(CAR)-T细胞注射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。2025年2月10日,科济药业的基于THANK-u Plus平台的首例通用型CAR-T受试者四周时评估为sCR。2月17日,Nature Medicine发布了一项针对神经母细胞瘤的CAR-T治疗研究,其中15年无事件生存率(EFS)为31.6%,总生存率(OS)为36.8%,证明了CAR-T治疗实体瘤的可行性和长期性。2月28日,永泰生物的多靶点肿瘤免疫细胞EAL正式获得CDE附条件批准申请受理,有望成为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CIK(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)疗法。
4. 基因测序:国产替代加速
2月4日,中国商务部将Illumina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,并于3月4日正式禁止其向中国出口测序仪。虽然试剂耗材销售和合作方式生产销售测序仪并未禁止,但品牌信任度和供应可靠性已大幅降低。根据Illumina披露的2024年Q4报告,2024年大中华地区的销售额为3.07亿美元,预计未来2-3年其份额将逐步被国产企业所替代。
在技术可行性方面,国产测序仪已在高、中、低通量等领域全面赶上进口水平。2025年1-2月,国家药监局也先后审批了赛陆医疗与圣湘生物的测序仪,国产可替代型号和品牌也在持续增加。自2月4日以来,华大智造与赛陆医疗已推出置换方案。2月7日,华大智造宣布将根据用户的置换机型与开机频率,提供适配的设备或试剂抵扣优惠,并提供免费试用和demo体验。预计置换方案带来的订单增量将从Q1开始体现。
5. AI医疗:加速迈入Agent时代
自2025年2月18日瑞金医院与华为合作发布病理大模型之后,儿科医生AI、心血管专科AI等医疗垂直类大模型持续发布。从面向单一场景并已纳入支付体系的影像AI,到2025年以来陆续发布的面向各类复杂场景、模态多样的医疗AI Agent,AI技术正加速影响传统的医疗模式,为健康产业持续赋能。
不仅有华为、阿里、京东健康、腾讯健康等平台型企业参与,卫宁健康、润达医疗等医疗企业也积极参与其中。由于医疗的严谨性和特殊性,平台企业和医疗企业的深度合作,能够更好满足医疗机构的专业需求,例如华为与润达的合作。2月25日,润达医疗发布了基于华为轻量化AI训推底座LightDC AI和DeepSeek大模型的“华擎智医”训推一体机。该方案深度融合了华为昇腾算力、存储和网络全栈国产化底座,结合DeepSeek通用大模型及润达医疗的医疗信息化经验,可辅助医疗机构实现数据智能闭环、业务效率跃升和服务质量突破。头部医疗机构积极拥抱AI新技术,也为AI医疗大模型的训练和纠正提供了高质量的数据支持。3月1日,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胡兵教授团队领衔,联合润达医疗、华为、智算云腾共同打造的“睿兵Agent”医学智能体正式发布。
在AI医疗的变现路径方面,面向庞大的健康消费人群,AI Agent可以全天候、更快、更及时、更准确地发掘患者需求,有助于C端平台型企业提高流量入口,提高药品等产品销售转化。
6. CRO行业:内外部环境变化与AI赋能
CRO行业的订单和盈利取决于内外医药市场的环境。虽然自2024年以来海外创新药融资趋势有所好转,但受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的影响,海外制药企业将订单交给药明等中国企业仍存顾虑,尽管中国CRO企业在效率、成本等多方面均有优势。
2024年12月,生物安全法案尚未获得美国两院通过,2025年中国CRO企业将获得一些窗口期。美国总统更替之后,目前主要采取增加关税的措施,对于具备成本优势的中国企业,目前的加税幅度并不影响CDMO的竞争优势,且生物安全法案再次通过的概率已显著降低,海外制药企业的顾虑也会降低。
国内订单方面,2024年医药投融资趋势虽未明显好转,但已基本止跌,来自对外授权交易订单的快速增长表明,国内新药研发已逐步建立良性循环,新药市场价值的兑现将驱动国内研发投入更健康更持续地增加,也有利于CRO企业的良性竞争。2025年1月,泓博医药发布了其DiOrion平台,该平台通过在药物研发流程的核心环节(如靶点验证、化合物筛选与优化)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深度分析与智能预测,大幅缩短研发周期,并显著降低试验成本。除泓博医药外,预计更多CRO企业将积极拥抱AI技术,以寻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提升竞争力。
投资建议:聚焦创新与国产替代
完善创新药价格机制、构建多元化的支付体系,创新药的国内政策环境持续向好,同时海外临床数据陆续发布,对外授权进入高峰期,创新价值兑现加速,维持医药行业“推荐”的评级,具体的推选方向和选股思路如下:
1. 减重与NASH领域:差异化布局与对外合作
- 推荐: 众生药业
- 关注: 歌礼制药-B、联邦制药、来凯医药-B、甘李药业、博瑞医药
2. 创新药支持政策:医保品种放量
- 推荐: 上海谊众
- 关注: 艾力斯、云顶新耀-B
3. 技术平台:关注临床数据与BD机会
- 推荐: 益方生物
- 关注: 一品红、和铂医药-B、百奥赛图-B、加科思-B、德琪医药、诺诚健华、永泰生物-B、科济药业-B
4. AI医疗:精准客户需求挖掘
- 关注: 美年健康、阿里健康、京东健康
5. 医疗大模型:创造新市场机遇
- 关注: 金域医学、润达医疗、迪安诊断、云康集团、医渡科技
6. AI+器械:提升竞争力与附加值
- 推荐: 祥生医疗
- 关注: 鱼跃医疗、联影医疗、迈瑞医疗、安必平
7. 基因测序国产化:加速替代进程
- 关注: 华大智造
- AI应用与测序相结合,关注: 华大基因
8. 科研试剂:关注海外需求复苏
- 建议关注: 阿拉丁、百普赛斯、毕得医药、皓元医药
9. 创新药CRO:政策好转与研发投入增加
- 建议关注: 益诺思、昭衍新药、博济医药
10. 原料药:库存周期变化带来的盈利机会
关注: 海普瑞、花园生物
风险提示
以下为投资医药行业需关注的潜在风险:
1. 研发风险
医药生物技术壁垒高,研发失败可能导致无法按计划开发出新产品,无法产业化。
2. 销售风险
因营销策略不能适应市场、学术推广不充分等因素影响,可能导致销售不及预期。
3. 竞争风险
如有多个同种产品已上市,或即将有多个产品陆续上市,市场竞争可能加剧。
4. 政策风险
医药生物是受高监管的行业,任何行业政策调整都可能对公司产生影响。
5. 业绩风险
推荐公司业绩可能不及预期。
相关文章
发表评论